作者: 張嘯;圖/記者;李保珠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9 10:22
光陰荏苒,歲月如梭。
伴隨著城市擴容提質工程深入實施,菏澤市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,城市功能日臻完善,品質魅力顯著提升,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。一幅承載人民期盼、彰顯城市溫度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新畫卷,正在曹州大地加速鋪展。
交通網絡提檔升級,發展動脈更暢通
“國際貨站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啟用后,運輸時間大大縮短,從東南亞進口原材料的時間由原來的5至7天縮短至現在的2至3天。”談及菏澤牡丹機場的新變化,鄄城縣新達發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其帥深有感觸。
今年3月啟用的菏澤牡丹機場國際貨站海關監管作業場所,打破了傳統監管必須依托口岸的限制。芍藥鮮切花、人發制品、寵物食品等特色產品得以本地完成“一次申報、一次查驗、一次放行”,通關時間壓縮至48小時以內,年節省物流成本超1000萬元。菏澤牡丹機場自2021年4月通航以來,累計運輸旅客284.9萬人次、貨郵吞吐量2457噸,提前6年完成一期規劃目標。
鐵路建設按下“快進鍵”。作為我國高速鐵路網“八縱八橫”的重要一縱,雄商高鐵菏澤段建設正加緊推進。通車后,菏澤至雄安新區的時空距離將大幅縮短至3小時以內,對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、加強城市間交流合作意義重大。今年7月1日起,菏澤新開行直達上海的高鐵列車,進一步織密高鐵網。目前,菏澤東站日常開行列車66列,高峰期可增至82列(含高峰線16列)。今年1月至7月底,菏澤東站發送旅客已達105萬人次,到達旅客110萬人次。
公路網絡同樣四通八達。7條高速、17條國省道縱橫交錯,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3萬公里,居全省第2位;首條城市高架快速路——長江路快速通道工程順利通車;農村公路通車里程和密度分別居全省第2位和第1位。
如今,航空、鐵路、公路、水運、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互聯互通,菏澤“水陸空”綜合立體交通網初具規模。
城市品質精雕細琢,宜居魅力再提升
城市承載文明,更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傍晚時分,夕陽灑在華平小區整潔的道路上,居民在健身器材旁鍛煉,談笑聲此起彼伏。
我市高標準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,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。今年,全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40個,更新住宅老舊電梯63部,改造非直供電7萬戶,增設充電端口8萬個。改造不僅是硬件設施的升級,更是對民生需求的精準回應。在菏澤,老舊小區改造經過精心規劃與設計,在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,著力提升幸福感與獲得感。從水電氣暖管道更新,到停車位、充電車棚增設,再到小區綠化美化提升,不僅刷新了城市顏值,更實現了居民生活品質的飛躍。
“口袋公園”扮靚城市“微空間”。在人民路與中華路交會處的一處口袋公園,蜿蜒的彩色路面、錯落有致的綠植令人心曠神怡,老人悠閑聊天,孩童嬉戲玩鬧。“設施多、環境好,鍛煉身體很舒服。”家住附近的居民李女士每晚必來打卡。如今,“推窗見綠,出門見景”已成為市民的生活常態。通過充分利用閑置空地和道路邊角地“見縫插綠”,一個個精巧的“口袋公園”正成為市民家門口的“幸福樂園”。
智慧賦能破解“停車難”。菏澤創新打造“全市一個停車場”應用場景,依托“菏澤智泊”小程序,車主可輕松查找目的地附近空車位并一鍵精準導航。目前,市級智慧停車平臺已接入商超、賓館等社會停車場236個、機關事業單位20余家,共享泊位3萬余個,城市精細化、智慧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。
文明創建彰顯民生溫度,幸福底色更厚重
文明之光,賦予城市秀外慧中的氣質。今年5月23日,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,我市榮膺“全國文明城市”稱號。從“中國牡丹之都”到“全國文明城市”,這張沉甸甸的城市名片,銘刻著菏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。
文明城市創建,其根本在于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我市堅持為民惠民靠民理念,創新工作方法,推動全民共建共享。創新機制察民情解民憂,開展“步行全城 丈量文明”活動,各級領導干部以普通市民視角發現問題、解決難題,讓文明創建成為民心工程;開發“繡菏城市放大鏡”小程序,鼓勵市民“隨手拍”上傳城市管理問題,形成全民參與監督的格局。黨建引領聚合力促長效,通過“黨建帶群建,合力抓創建”,將文明城市志愿服務納入“主題黨日”活動,營造人人支持、主動參與創城的濃厚氛圍。聚焦痛點辦實事惠民生,創建成果最終落腳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:推動城鄉環衛設施更新與精細化管理,長效提升環境品質;全面整治線桿擋道、管線雜亂及道路積水;開展“點亮一盞燈 美化一面墻”活動,亮化樓道、美化墻面;國企領辦“紅色物業”,引入專業企業服務“三不管”小區,高標準建設充電設施;優化停車服務,建設公共停車場,推動國有資源錯時免費開放、社會資源晚間共享;統籌城鄉文明共建,深化文明村鎮創建,扮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城市蝶變展新姿,民生福祉暖人心。老舊小區煥發新顏、農貿市場升級蝶變、市容環境整潔亮麗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、服務窗口高效便民、志愿服務蔚然成風……文明,已成為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幸福底色。
文/記者 張嘯 圖/記者 李保珠